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战后德国的工业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二战后德国的工业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民族性格。地理决定大致的民族性格。人类祖先智人东非出发,上百万年占领世界,耐寒的耐热的,喜山的喜水的各司其职,各居其地,中间为了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又进行了漫长的基因变异,进化成各色人种。进入文明社会,又细化成各个文明体。日耳曼民族处于欧洲腹地,四战要冲,近代才勉强完成统一。某些方面,他很像亚洲的日本。在四战之地,要想生存,必须严谨,守序,创新!这样才能把有限的***用到极致,同时在战火中保存最大的力量。这样的民族,即使被一时打倒,也不会从此沉沦。
二西方政策。战后,德国的机械设备,武器,人才被两大阵营分割。但是西方很快发现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东西方两大利益体,两大意识形态的矛盾。西方人认为,贫穷是共产主义的温床,***德国工业,让德国文明倒退到农业社会,势必引起德国的赤化。面对东方虎视眈眈的苏俄,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
天佑我中华!
有工业基础,二战德国虽然遭受盟军轰炸,但是其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很好的保存,很容易恢复生产,这也是战后德国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战争期间盟军对德国的轰炸目标在交通运输方面和军事工业方面,因为***已经将德国工业的生产能力进行了充分的疏散,最后只需要集中组装就能使军事设备有效投入战争、盟军发现分散轰炸成本过高,因此盟军只要瘫痪德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就能阻止德国军工的输出能力。
此外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还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
▲盟军轰炸德国
根据美军轰炸司令部估计,轰炸使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就只67%,煤矿仅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了6.5%。可以说德国工业的75%仍然安然无恙,在任何情况下很容易恢复。
▲二战二期的大众汽车
以大众汽车为例,盟军的战略轰炸对大众巨型工厂的破话被大大高估,大众汽车生产能力迅速得到恢复,在他1946年和1947年平均每天生产近30辆汽车,到1950年每天可生产300辆,1955年为1000多辆,1960年达到了整整8000多辆,可以说没有这座战前就修建好的厂房,德国人是不可能在战后几年内修建如此规模和装备精良的工厂。
德国投降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盟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德国进行了领土、工业分割。
德国要感谢美苏争霸和冷战,尤其是马歇尔***。
二战后,为了防止德国***死灰复燃并削弱德国经济实力,美、英、法等盟国本来打算大规模拆除德国的工业设备。但是,随着美苏争霸和冷战拉开序幕,欧洲成为了美苏争霸的重点区域,美国迅即推出了欧洲复兴***,即我们常说的马歇尔***,而德国也成为扶持对象。
这样,德国企业的工业设备不仅没有被大规模拆除,反而得到了美国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盟国还从西方阵营的整体利益出发,减免了联邦德国的战争赔偿,从而大大减轻了联邦德国***的财政压力。
最终,德国的工业基础并未被显著破坏,使得德国可以在战后初期优先发展矿冶和钢铁,之后又将机械制造、化学和电子产业作为发展重心。另外,盟国限制德国发展军工产业,二战前实力强大的军工企业如克虏伯等就专注于发展民用产品。
另外,从地缘政治的意义上看,联邦德国东面就是苏联阵营的重要国家民主德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这意味着,德国位于美苏对抗交界,所以美国要把德国培养成为经济上和军事上制衡苏联的桥头堡和马前卒。同时,美国也希望成为西欧霸主,让西欧诸国小弟们听命于美国。所以,美国才愿意为德国提供军事上的保护(驻军)和经济上的援助,在客观上使联邦德国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专心发展经济,重新成为经济强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战后德国的工业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战后德国的工业设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bww.com/post/32399.html